首页/环保技术产业/荒漠化防治/技术集成
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模式: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2022-04-12

案例9: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模式: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入选原因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是以强化降水就地拦蓄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前提,以植被恢复、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和养殖业为四

        大主导产业,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耦合和协同。

基本情况

       纸坊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在案例实施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曾达到14 000 t/km2。该流域水土流失与干旱、低产的矛盾,光温资源丰富与农业结构单一的矛盾,广种薄收与畜牧业脆弱矛盾并存交织,导致低产、贫穷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居民点与最远农耕地的距离约3 km,耕种十分不便,作务上常是“白籽”下种,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平均单产仅675 kg/hm2,农用地结构比例失调,牧业脆弱。案例区在流域的三个自然村内兴建了拉平川(川水地)、老林塌、算地湾三大基本农田片,作为起步措施,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能修成水平梯田的坡耕地,则大力推广等高草粮带状种植和水平沟种植等水土保持耕作法,保护土壤,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做到发展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同步进行。该配置模式可概括为“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裙子,沟里穿靴子(打淤地坝和修筑编柳谷坊)”,体现了拦蓄降水,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

主要措施

       在纸坊沟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分成平面水平配置,坡面立体配置二个层次。

       (1)平面配置

       建立以居民点为圆心的圈状结构配置模式。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最短路径理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在水平面上采取以居民点为圆心的圈状结构配置模式:内圈靠近居民点,以水平梯田(或水地)为主体的粮食和生态经济林(如苹果)治理开发圈,施肥和管理方便,是获取粮食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源地;中圈以推广草粮等高带状间作和水平沟种植等水土保持耕作法为主体的治理开发圈,拦蓄降水,保护土壤,增加作物产量;外圈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以草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治理开发圈,形成对中圈和内圈的生态保护屏障,也是饲料和燃料林基地。

       (2)立体配置

       根据水、肥、光、温等自然资源在坡面上的分布规律,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梯层结构配置模式:山顶采取水平阶种植法,自上而下,等高带状种植20~30米宽的沙打旺或其他多年性牧草带,保持水土,并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部分饲料;坡上部兴修水平梯田,栽种苹果或山楂等经济林,是主要的商品型果树基地,希望能在3-5年的较短期间内,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坡中部兴修水平梯田,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坡脚植树造林,建成用材林基地;坡坬宜修埝窝,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分和养分,种植谷物或麻子;沟道营造沟底防冲林和用材林外,在沟坡进行牧荒坡改良,在支沟溪线上修筑编柳谷坊,在主沟上适当配置淤地坝骨干工程,拦泥造地,除害兴利。

模式特点

       (1)平面与立体配置,综合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2)兼顾土地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协同实现综合效益。

       治理成效

       纸坊沟内实行这种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模式,对拦蓄降水,保护土壤,充分利用光温水肥资源,以及稳定粮食,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较好的效益。随着基本农田的培肥熟化,林草植被和经济林木的生长,这种配置模式的效益还会更进一步地显露出来。

       该项案例实施5年(1985-1990),基本农田已达57.3 hm2,人均0.124 hm2;大小牲畜863头,户均9头;林地215.7 hm2,其中果树36.3 hm2;牧地293.9 hm2,其中人工草地55.5 hm2,封育及改良草场17.3 hm2。全流域内在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人均生产粮食超过450 kg;(2)人均纯收入超过500元;(3)户均大小牲畜8.5头(大牲畜1.5头,猪2头,羊5只);(4)年输沙量下降近50%;(5)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图1 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 来源:王继军 提供]

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图2 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 来源:王继军 提供]



《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